
被动边坡防护网图纸 被动防护是由钢丝绳网、环形网、固定系统、减压环和钢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钢柱和钢丝绳网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对所防护的区域形成面防护,从而阻止崩塌岩石土体的下坠,起到边坡防护作用。
产品优点
预设落石聚集区,易于清理维护,避免发生二次危害
适用多种复杂地形地貌,使用范围广
采用高尔凡、渗锌等先进工艺
利于所防护边坡植被生长,且美观环保
具有强韧性,防护能级高
具有安装、维护方便快捷的特点
具有效费比高、节材、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
被动防护是由钢丝绳网、环形网、(需拦截小块落石时附加一层铁丝格栅)、固定系统(锚杆、拉锚绳、基座和支撑绳)减压环和钢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钢柱和钢丝绳网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对所防护的区域形成面防护,从而阻止崩塌岩石土体的下坠,起到边坡防护作用。
适用于建筑设施旁有缓冲地带的高山峻岭,把岩崩、飞石、雪崩、泥石流拦截在建筑设施之外,避开灾害对建筑设施的毁坏 的常用规格:[钢柱(间距10M),带消能环的∮16双支撑绳和∮16“人”字形上拉锚绳(每跨6个消能环),∮16侧拉锚绳(单绳),/08/200/4*5㎡钢丝绳网,∮8缝合绳,格栅网]
环形防护网产品特性:用数股钢丝盘结成环形相互套接而形成的网。适用于建筑设施旁有缓冲地带的高山峻岭,把岩崩、飞石、雪崩、泥石流拦截在建筑设施之外,避开灾害对建筑设施的毁坏,其作用是拦截落石防护能量一般为150kj--2000kj 。
系统的柔性和拦截强度足以吸收和分散传递预计的落石冲击动能,消能环的设计和采用使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刚性拦截和砌浆挡墙相比较,改变了原有施工工艺,使工期和资金得到减少.
被动边坡防护网是在山体下防护的,当山体碎石滑落,或者山体滑坡等灾害来临时,起到拦截碎石的作用,从而保护山体下的居民,高速上的行车,铁路安全等,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边坡防护网适用于任何山体,钢柱可以调整防护角度,不管山体多陡峭都可以安装。
该项工作主要是为了保证锚杆的锚固能力,因此,对本身为基岩或坚硬岩土的位置,就具体化为锚杆孔的钻凿,而对不能直接成孔的松散岩土体位置,则可能包括基坑开挖、砼基础浇筑。按设计深度钻凿锚杆孔并清孔,孔深应比设计锚杆长度长5cm以上,孔径不小于φ42:当受凿岩设备限制时,构成每根锚杆的两股钢绳可分别锚入两个孔径不小于φ35的锚孔内,形成人字型锚杆,两股钢绳间夹角为15°~30°,以达到同样的锚固效果。

被动边坡防护网图纸 1.构造
钢柱+底座+上下支撑绳+缝合绳+拉锚绳+减压环+环形网
2.安装步骤
在需要防护的山体下,首先每隔10米打好一个底座,底座打进地面,用水泥浇灌固定好,在地面把底座和钢柱固定好,调整好防护角度,用螺丝固定,在山体上打好锚杆,在拉锚绳上装好减压环,用拉锚绳将锚杆和钢柱连接,放好上下支撑绳,用缝合绳和钢柱连接,放=挂上环形网,用缝合绳缝成一个整体就完成了。
3.规格
环形被动防护网(RXI)
RXI-250 网型 R5/3/300 意思是3毫米粗的钢丝绳,以30厘米为孔径,绕5圈成为一个环。
RXI-050 网型 R7/3/300 意思是3毫米粗的钢丝绳,以30厘米为孔径,绕7圈成为一个环。
RXI-100 网型 R9/3/300 意思是3毫米粗的钢丝绳,以30厘米为孔径,绕9圈成为一个环。
4.作用
被动边坡防护网是在山体下防护的,当山体碎石滑落,或者山体滑坡等灾害来临时,起到拦截碎石的作用,从而保护山体下的居民,高速上的行车,铁路安全等,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边坡防护网适用于任何山体,钢柱可以调整防护角度,不管山体多陡峭都可以安装。
RO环形网是有单根钢丝盘结而成两端头间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盘结而成的环用钢质或铝合金紧固件至少在均匀分布的三处箍紧,且其中一处位于两端头的搭接处,除边缘环孔外,每个环与其周边的4个环相扣联。
1、被动环形网以落石所具有的冲击动能作为主要的设计参数,避开了结构传统设计中以荷载作为主要设计参数时所存在的冲击动荷载难以确定的问题,形成了定量设计的结构,已开发并完善了足以适应各种常见形式和规模崩塌落石的不同标准化形式。
2、环形被动防护网系统产品的开发和定型以大量的现场试验为基础,并由此实现了系统各构成部件的均衡标准化设计,使其能在系统设计能力范围内安全地吸收落石滑落的动能并将其转变为系统的变形能而加以消散,且这种功能的使用与落石在网上的冲击点位置无关,极大的方便了系统的设计选型和标准化结构。
3、环形被动防护网在设计上不但要考虑易于安装,同时还兼顾其在像悬崖这样的恶劣地形条件下能实现这种安装,即用少量的锚固和少量的开挖来实现快速简便的施工安装。钢丝绳锚杆与钢柱间连接的钢丝绳,根据其作用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拉锚绳、下拉锚绳、侧拉及中间加固拉锚绳,其主要作用是对整个sns防护系统起加固作用,以此使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得以确保,防止系统遭受落石冲击时发生整体倾倒,并实现残余冲击荷载终向地层的传递。 

